•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规章制度 - 正文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要求评价管理与实施办法

    发布人:张磊     发布时间:2021-06-06   浏览次数: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关于师范认证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延安大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评价将严格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对照师范认证标准中的8项毕业要求,做到科学、合理、可衡量,全面兼顾与覆盖。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延安大学历史学专业认证。

    第二章  评价组织

    第四条 历史文化学院是毕业要求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责任主体。学院成立评价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评价工作。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分管教学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各教研室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学院教学办、学工办和所有任课教师、辅导员参与、配合评价工作。

     第五条 毕业要求评价采取多方合议制度。具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

    第三章  评价依据与评价周期

    第六条 合理性评价依据。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逐条分解,考察培养目标落实情况以及学生毕业时对毕业要求逐条达成情况等。评价依据为各门课程考核资料、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毕业要求评价的访谈。其中课程考核资料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试卷、课堂表现、作业、实习报告、读书笔记等。

    第七条 达成情况评价依据。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和各课程的权重系数,结合教师评学问卷、学生自评和用人单位评价等数据计算出毕业要求目标的达成情况。达成度计算所需数据包括:课程质量评价数据(客观,占比50%,课程考核评价用试卷评价学生能力的达成情况,此为定量评价)、学生表现评价数据(主观,占比40%,教师评学和学生自评各占20%,此为定性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数据(占比10%,包括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认同度和对毕业生表现的满意度)。

    第八条 评价周期。对历史学专业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评价每两年开展一次,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每年开展一次,以保证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持续改进。

    第四章  评价方法与评价步骤

    第九条 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方法。采用专家评议法,即以函评或会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业认证专家、管理专家、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同行专家等通过审读和分析相关材料,对毕业要求合理性做出整体判断的评价方法。具体操作步骤:

    1. 准备好供专家审阅的有关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的材料。

    2. 组织评议。

    3. 整理专家的评议结论及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十条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与评价方法:

    (一)确定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是评判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的主要依据。评价工作小组在评价前,要根据学校学位授予规定、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确定每一项毕业要求的达成目标值,目标值一般不低于0.7。

    (二)计算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达成值。毕业要求达成值由其分指标点达成值中的最小值决定。即:某项毕业要求达成值等于该毕业要求下各分指标点达成值中的最小值。计算某项毕业要求达成值前,要先计算该毕业要求下各分指标点达成值。采取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计算达成值。

    直接评价主要采用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值的定量评价方法;间接评价主要采用基于被评价人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的问卷调查等方法。

    1. 定量评价法。 该方法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的达成值来评价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法。评价前,评价工作小组要确认每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数,及支撑相应分指标点达成的具体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践)。具体操作步骤:

    1)审查课程目标落实支撑及达成情况。依据专业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与对应支撑其达成的课程对照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分指标点教学任务矩阵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材料等进行审查,确保支撑课程有对应课程目标落实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支撑关系对应准确,课程目标达成值计算科学合理。

    2)确定强支撑课程及其支撑权重。由评价工作小组根据课程对其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的贡献度大小,集体研究确定3-6门强支撑、中支撑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课程,并确定各门课程的权重。支撑课程的权重总值为1。

    3)计算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分指点达成的贡献值。依据支撑课程的支撑权重及其对应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值进行计算。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分指点达成的贡献值=该课程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支撑权重×该课程对应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达成值。同理,计算出其他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的贡献值。

    4)计算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值。某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达成值=∑(所有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的贡献值)。同理,计算出该毕业要求下其他分指标点的达成值。

    5)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值。某项毕业要求达成值=该毕业要求下各分指标点达成值中的最小值。

    2. 问卷调查法。该方法是指运用统一设计的专门问卷,向被调查对象了解专业毕业要求及分指标点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法。一般邀请应届毕业生、任课教师、用人单位三方参与调查。具体操作步骤: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一般由专业负责人设计,教学副院长审核。问题设计要站在评价人的角度,充分考虑评价人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紧紧围绕毕业要求及分指标点内涵来设计问题。问题以量表形式设计,细化到每个分指标点,问题内容不重复、不交叉。调查内容一般包括两项:一是受访者对毕业要求各项能力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二是毕业生在这些能力上的表现和达成情况。

    调查问卷分学生卷、教师卷、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卷三种,可以制作成纸质问卷,也可以利用问卷星等工具制作成电子问卷。

    2)确定调查样本数量。原则上所有应届生和任课教师都要参与评价,并且要在用人单位中至少选择10家左右有代表性的单位参与评价。

    3)实施调查。工作人员要主动联系调查对象,让调查对象知晓调查目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应届毕业生根据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获得感,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表现,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表现,对问卷问题做出相应回答。要与调查对象商定寄送和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可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快递等方式进行问卷回收。

    4)整理、统计调查问卷,计算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达成值。问卷调查表统一采用5分制,其中5分表示非常认同,4分表示基本认同,3分表示一般认同,2分表示基本不认同,1分表示非常不认同。根据问卷调查表的统计情况计算每一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调查表分为5个等级,得分分别为5、4、3、2、1 分。第i项毕业要求的分解点达成度P(i)计算如下:

    5)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值。某项毕业要求达成值=该毕业要求下各分指标点达成值中的最小值。

    (三)计算毕业要求最终达成值,评判达成情况。毕业要求最终达成值=直接评价达成值×权重+间接评价达成值×权重;一般直接评价权重为0.6,间接评价权重为0.4。评价工作小组依据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评判每项毕业要求是否达成。毕业要求最终达成值高于或等于目标值,则该毕业要求达成,反之未达成。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工作小组也可组织召开应届毕业生、任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评价工作小组以集体评议的方式对毕业要求达成值和收集到的意见与建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整体性判断和明确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整理好调查问卷、达成度计算记录、集体评议记录等材料并归档保存。

    第五章  评价结果及应用

    第十一条 评价结果。学院评价工作小组要对通过不同评价方法获得的评价结果进行交叉对比、综合分析,形成“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包括专业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描述说明、评价依据、评价方法、评价人、评价结果及分析、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分析报告和评价形成的记录文档要完整、可追踪,由学院存档,保存6年。

    第十二条 结果应用。评价结果将及时向本学院全体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用于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作为专业配置师资和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毕业要求评价实行延安大学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历史文化学院具体组织实施的运行方式。学院要定期对专业毕业要求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第十四条 强化审核机制建设。历史文化学院关于历史专业毕业要求评价实施方案,经分管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后执行。评价分析报告经教学副院长、院长审核签字后,报延安大学备案。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学院在毕业要求评价实施过程中,将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性的评价机制和模式,规范和优化评价工作流程,不断完善面向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地 址:中国·延安·延大新校区

    邮 编:716000

    电 话:0911-2650581

  • 历史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