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交流座谈会

    发布人:张磊     发布时间:2025-03-25   浏览次数:

         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


    7410

        

         为帮助学生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激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2025年3月12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学院213会议室召开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交流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雷升琴老师主持,全体在校学生党员参加。


    9386


         座谈会伊始,雷升琴老师号召大家提高思想意识,养成主动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理论知识的习惯,并向与会学生党员介绍了刚刚落幕的两会内容。今年两会聚焦教育公平、就业保障、科技创新等民生议题,既彰显了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也为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雷老师指出,大家要通过两会释放的信号,追寻其代表的现实意义,多培养一技之长、锻炼个人能力,主动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学习两会精神。


    A416


         随后,围绕《纲要》的学习和领悟,结合各自的学习、工作实际,学生党员积极交流发言。


         张书源同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割裂看待,必须整体认识、整体把握。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更要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积极投身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之中去。屈俊伟同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论断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价值。我们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理应深刻体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我辈当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凭借所学知识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传播。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姜薇同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存在复杂的文化斗争。一些国家通过文化输出、网络渗透等方式,试图影响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党对文化的领导,不仅是文化领域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相连。

         毛思琦同学:《纲要》为我们深化理解和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质上是将五千年文明积淀转化为解决现代性困境的“中国药方”。中国正在创造一种既植根本土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新形态。这种“传统的发明”不是简单的复古守成,而是如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指明的,通过“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文明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范式。

         李凌雁同学:《纲要》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精湛的传统技艺,从深邃的哲学思想到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守护好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李嘉航同学:《纲要》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其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的新论断令我感悟颇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真切见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多彩,我想文化交流中“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对我国各地的文化同样适用——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8873

         最后,雷升琴老师对本次座谈会做了总结。她指出,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纲要》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交流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交流,大家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并将以此次专题学习为契机,进一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学懂、学透、学通。

    地 址:中国·延安·延大新校区

    邮 编:716000

    电 话:0911-2650581

  • 历史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