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下午一时许,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2级全体学生,在白中阳、李生策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抵达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走进这片承载着解放战争重要转折记忆的红色土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黄土窑洞群前,枣树新芽初绽,春风中摇曳的枝条仿佛在诉说1947至1948年间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峥嵘岁月。毛泽东旧居内,简陋的土炕、褪色的书桌、斑驳的煤油灯静静陈列。正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座院落不仅是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终点站”,更是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新起点”——1947年12月在此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战略方针,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旧居院落的枣树下,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姬喜东以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带我们穿越历史烟云。他以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间轴为线索,从延安战略撤退讲到杨家沟决策历程,全景式再现了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十二月会议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姬馆长的话语在枣树下回响,“党中央在这里作出了土地改革、军事战略调整等一系列扭转乾坤的决策,正是‘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最好诠释。”他还讲述了转战期间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百姓坚壁清野、兄弟争相参军、妇女赶制军鞋——更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正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杨家沟的历史,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篇章。”李生策老师在总结时指出,党中央在简陋环境中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这种务实、清廉的作风,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延安精神转化为日常学习的动力,以务实作风面对困难,以人民情怀践行使命。
暮色中的窑洞群渐行渐远,枣树的剪影仍在风中轻摆,似在诉说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此次见习,让同学们真正摸到了历史的脉动:油灯下诞生的战略智慧,百姓箪食壶浆的鱼水情深,都诠释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刻道理。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大家深知自己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责任。同学们将以此次“行走的党课”为新的起点,让红色基因融入学术追求。今后定当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青春的征程中践行初心,在新时代征程中践行历史学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张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