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实践教学 - 正文

    2024年见习日志三

    发布人:张磊     发布时间:2024-05-12   浏览次数:

    见习日志3│法门寺博物馆


       4月21日上午,历史文化学院21级全体学生来到法门寺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起走入法门寺博物馆,共同感受法门寺佛教文化的悠久传承,观察与体验法门寺文物的珍稀与独特。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公元147—180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因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有“关中塔庙始祖”之誉,古称阿育王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易名“成实道场”,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敕名“法门寺”,沿用至今。

       到达法门寺后,我们受到了法门寺博物馆魏晓龙馆长的热情接待。魏馆长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法门寺的历史、创立背景、发展及其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着重介绍了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包括佛教经卷、佛像、法器及历史文物,指出它们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魏馆长还强调,近年来法门寺博物馆还经常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了解法门寺的机会。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细致地参观了法门寺旧址。映入眼帘的佛塔,又名真身宝塔,据说是一座舍利塔,是法门寺历史上第四代佛塔。法门寺因供养佛指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从1800年前的“圣冢”到隋唐修建木塔,至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木塔倒塌,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建成八棱八角十三级砖塔。再到1981年阴雨连绵,宝塔半壁坍塌,经报请中央政府同意,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1988年依明代宝塔原样,真身宝塔复建落成。

     

       文物方面,1987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1988年11月9日,在法门寺的西侧,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开放,主要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塔下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被称为“珍宝阁”,仿照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建造,与旁边的法门寺真身宝塔相呼应。

     

    在真身宝塔的后面,是大雄宝殿,为寺院主殿。内奉五方五佛、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为寺院佛事举办场所。其正中央供奉的是大日如来,又名毗卢遮那佛,意为光明遍照,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与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位佛。

      

      接着,我们又跟随讲解员,来到了法门寺文物陈列馆。陈列馆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展示法门寺历代石刻和舍利宝函;第二展厅为珍宝阁,展出几件秘色瓷、丝绸和琉璃器;第三展厅展出了佛教用具、香事用具和宫廷茶具。第一展厅的铜塔刹,是在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坍塌时坠落。塔刹底座由八块铁铸护栏组成,刹页为铜铸葫芦形,上有铭文“大明万历三十七年造”,它的出土为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修建时间的考正提供了重要资料。第二展厅的秘色瓷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审美和技艺。秘色瓷自晚唐开始烧制,为唐代皇室御用瓷器。北宋以后,秘色瓷工艺失传。此次,同学们真正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见了一面,大家才真实地领悟到它的独特魅力。

     

       第三展厅陈列的是法门寺的镇馆之宝“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为世界上仅有的“四股”“双轮十二环”“银金花”锡杖,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是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杖首象征佛教最高权威,杖身圆柱形,衬缠枝蔓草,錾刻圆觉十二僧。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十二环代表十二因缘,杖顶为两重莲台,托智慧珠。1987年在法门寺出土,此杖等级最高,年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堪称世间独一无二。

     

     

    当然,这三个展厅除了上述文物之外,还有唐代的菩萨石造像、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等珍贵文物,只有亲眼来看看,才能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和震撼。

     

       在本次法门寺的见习活动中,同学们得以亲身领略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同时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见习生:李嘉航

    地 址:中国·延安·延大新校区

    邮 编:716000

    电 话:0911-2650581

  • 历史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