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李生策 核稿:杜林渊
7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延安大学主办,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延安大学科研处、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新城校区成功举办。《抗日战争研究》主编、研究员杜继东,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谭虎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杂志社代表,以及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1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杜林渊主持。
杜继东在致辞时指出,在中国革命史上延安时期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时期,延安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主题值得各个领域的学者认真研究。“继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学术交流、推进学术研究”是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既符合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历史学发挥鉴古知今作用的时代要求。他希望延安大学继续办好“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使其成为延安大学的一个“品牌学术会”,吸引海内外学者齐聚宝塔山下交流文献资料、畅谈研究心得、共享学术盛宴。
谭虎娃在致辞时表示,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受到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关心和厚爱。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把学校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当前,学校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追赶超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他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延安大学的建设发展,助力我们将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建设成为无愧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无愧于辉煌历史、无愧于党和人民期待的大学。
大会主旨报告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正林分别作了题为《再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念》《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简体字研究》《困境与出路:关于陕甘宁边区财经问题的党内争论》的报告。
随后,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38篇论文按照2场特邀专家报告、5场主题报告展开,与会专家围绕“承上启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史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有的对中共中央与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研究,有的关注八路军、新四军,有的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宣传话语,有的探讨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也有的利用大量开放档案,探寻基层社会、人与机构的运行,探寻历史深层的史实。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本次研讨会论文质量较高,评议非常精彩,对于提升自己研究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我校教师崔海亮、马慧芳、王悦、毛光远、陈恺分别作了报告,张雪梅、赵红、王保存分别主持和评议报告。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保存主持闭幕式并致闭幕辞。郑大华、黄正林以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肖红松教授进行了交流发言,为持续办好“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研究员作会议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反映了大量利用一手资料、扎扎实实研究抗战史的传统,研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资深学者和编辑担任评论人,抗战研究队伍转向年轻化、多元化,国统区、沦陷区研究学者转向中共党史研究等五个方面的特点,希望青年学者拓宽视野,既注重历史场景的“台前”,也注重“幕后”,还要看共产党“来时的路”,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
本次研讨会特别征集了18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其中我校教师论文5篇,同时通过征文方式从120余篇论文中遴选了20篇论文与会。会议日程紧张有序,学术交流热烈充分,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