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社会服务贡献
总体情况:
依据学校“一体两翼”的育人理念和“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学科持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定位,适应区域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一批“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积极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立足“两黄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中华多民族文化“绳结地”的地域资源优势,依托“陕北历史文化中心”“陕北民俗文化”等科研平台,出版发表了《陕北历史文化论丛》(四编)、《延安通史》、《北宋府州折氏与党项族的关系——兼论唐末五代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变迁》等标志性学术成果,承担了延安市博物馆陈列大纲撰写及布展项目的策划、延安革命旧址陈列展览质量提升、延安新区陕北历史文化景区策划等项目,积极服务地方各项文化建设。
2.推进延安红色文化研究,加强科学研究对地方社会文化的指导
紧紧围绕“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 “陕甘宁边区”等内容,充分发挥党中央在延安13年、国家领导人在延安7年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延安红色文化的研究开发利用,开展《延安通史》学术研讨会、第七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2020年陕西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新闻传播类工作委员会年会”,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地方社会文化的指导。
3.举办学术公益讲座,服务公众终身学习需求
多措并举,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有机地融入学院学科建设,开展的延安精神教育培训,已成为全国红色培训新高地;依托“嘉岭书院讲座”,借助腾讯会议、zoom等网络直播平台,邀请学界名家如韩东育、段清波、孟宪实等专家学者为学院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做学术报告,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学院积极开发培训课程,如《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等,服务干部的学习需要。
一、潜心陕北考古工作,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长期以来,本学科重视地方文献与考古资源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区域文化的研究展示,内培外联,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通力合作文物资源调查与发掘等项目,带动学科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013-2015年,本学科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延安芦山峁遗址进行了重点考古踏查,明确了遗址分布范围、内涵性质。2016-2018年,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成芦山峁考古队,学科组3名教师与2名研究生直接参与了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2019年1月,芦山峁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2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芦山峁遗址的发掘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与学术意义。 2020 年芦山峁遗址公园保护规划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
二、弘扬延安精神,发挥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
本学科凭籍地缘优势和对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亲身践行,多名教师获聘为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和延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成员,积极参与“习仲勋与党的群众路线、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等专题教学与现场教学。学科成员王保存副教授编写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纲》,是延安精神教育、干部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重点教材。学科成员李生策获聘为陕西省团委青年讲师团成员、延安干部学院省级干部培训精品课程第一参与人,2019 年荣获“陕西高校首届思政网络课程大赛二等奖”。
此外,本学科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主流价值观凝聚融合的新路径。2017年创建的“红色记忆宣讲队”(现为“圣地星火宣讲团”),成员为在校研究生,主要义务是向来延安参观的游客宣讲党史知识、解读延安精神、介绍延安故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宣讲团先后在革命旧址开展讲解活动20余次,为延干部培训班讲解5次。19级研究生苑志鑫获选为陕西高校“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并担任延安大学“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团长,代表延安大学参加中宣部“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1篇。
三、履行学科服务宗旨,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本学科积极响应新时代党的号召,依据学科专业特长,主动服务革命老区,积极投身革命圣地文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延安市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为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增砖加瓦。
2015年,学科组团队对黄河沿岸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多处古遗址、堡寨、村落等具有较高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的景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修复—开发利用—再保护”的总体思路,得到了陕西省文物局、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等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对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西北局、清凉山等革命旧址展开调研,并做出了极具针对性的陈列展览质量提升对策报告,获得陕西省文物局的高度肯定并具体落实;2016—2019年,学科组受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委托,开展“延安市博物馆布展项目”,撰写“黄土·历史·风情—延安博物馆陈列方案”。方案以延安文物、实物标本展示为主,辅以场景复原、现代声光电技术、多媒体等先进展示手法,全方位展示了延安的山河地貌、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2018年,学科组团队在张小兵教授带领下,承担“杜家沟”景点建设项目策划方案,打造独具特色的陕北风情和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观。
四、开辟中学历史教育新路径,为革命老区培育“红色史学人才”
本学科长期致力于“红色史学人才”的培养,在传承“延安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西北革命老区实际,开创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三十多年来,本学科为陕西,尤其是陕北地区的市县中学贡献了近千名优秀历史教师,有力支持了革命老区中学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实践教学领域,本学科通过“引进”中学优秀教师现场指导的方式,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学院每年举办“基础教育论坛暨讲课比赛”,邀请5-7名中学历史骨干教师逐一对参赛同学的说课、授课进行点评与指导;在课堂教学方面,本学科通过带领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革命圣地的地缘优势,将考古现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开辟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加深历史现象认识;学院每年将“第二课堂”教学列入课程安排之中,利用一周时间,组织学生赴西安、延安市内各处革命旧址、博物馆和考古发掘现场,现场进行授课;在“思政育人”方面,通过开设“陕甘宁边区史”、 “延安大学校史”等课程,将“四史”学习与专业培养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的“红色史学人才”。